
圖|“通向零碳的產官學協同行動” 邊會開幕
名古屋大學-中創碳投碳中和創新聯合實驗室與全球氣候行動與科技創新中心 (CTI Hub)共同主辦的“通向零碳的產官學協同行動”邊會于12月2日下午在迪拜世博城COP28綠區中國館順利舉辦。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唐人虎及名古屋大學-中創碳投碳中和創新聯合室主任、名古屋大學教授薛進軍分別為活動作開幕致辭。
薛進軍主任對推動全球零碳排放創新技術之路表達了“不可能就是可能”的積極態度。名古屋大學-中創碳投碳中和創新實驗室聯席主任唐人虎亦表示通過中國及日本兩國間在減碳技術上的合作,能夠為全球提供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解決方法。

圖|名古屋大學-中創碳投碳中和創新實驗室聯席主任唐人虎致辭

圖|名古屋大學-中創碳投碳中和創新聯合室主任薛進軍致辭
致辭完畢后,名古屋大學-中創碳投碳中和創新實驗室聯席主任唐人虎、名古屋大學-中創碳投碳中和創新聯合室主任薛進軍、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潘家華、世界貿易組織《全球價值鏈發展報告2023》報告副主編王苒、社科院生態文明所可持續發展中心副主任張瑩等嘉賓為本次邊會舉行了發布儀式。

圖|邊會啟動儀式
本次活動中,發布了多項有關于全球零碳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報告。世界貿易組織《全球價值鏈發展報告2023》介紹了1995年至2022年的全球價值鏈參與率的發展情況,明確了以能源爭奪地緣政治主導地位的時代已發生轉變,世界貿易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美利堅大學教授Robert Koopman為《全球價值鏈發展報告2023》發布作了視頻演講;《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報告》揭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已出現瓶頸,為避免對全球造成不可修復的影響,需要加快制定2030年中期及2050年長期的推動計劃。
《中國油氣產業發展分析與展望報告藍皮書(2022-2023)》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油氣產業鏈發展現狀和趨勢展望作出了深入分析,預計2023年中國原油及天然氣產量將繼續保持增長。《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藍皮書(2022-2023)》顯示中國自2012年以來單位GDP能耗下降顯著,并且在能源消耗強度降低與以碳價機制促進低碳轉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圖|邊會嘉賓合照
其后,里夫金辦公室中國事務主任吳昌華主持了題為“邁向零碳目標的產學研協同行動” 的專題研討會,名古屋大學-中創碳投碳中和創新聯合室主任薛進軍做了“跨越式能源轉型模型”的主旨演講,并利用國家電投云南國際在緬甸“無電村”的小型光伏示范項目和云南省東川縣的新能源+生態修復項目等進行了佐證。
博眾智合能源轉型論壇中國區總裁涂建軍、中國(綿陽)科技城新區生態節能環保低碳產業研究院院長許進、清華大學劉竹教授研究團隊等分別就《歐洲能源轉型及其對中國的啟示》、《雙碳背景下的企業發展路徑》、《近實時碳排放測算方法及其應用》等在研討會中發表了演講。劉竹教授通過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問題為背景,介紹了其研究團隊以及該團隊在推動全球近實時碳排放監測技術方面所取得的成績。

圖|德國博眾智合AGORA總裁涂建軍對《歐洲能源轉型及其對中國的啟示》作專題演講
最后,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北京工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潘家華為邊會作出了閉幕總結,表示考慮到全球價值鏈在能源和金融等因素出現轉變,各個發展中國家在零碳產業的需求和發展條件正在發生變化,產官學的共同合作是推動其發展的重要力量。

圖|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北京工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潘家華為邊會作閉幕總結
本次活動通過邀請學術界人士發布多份中國及國際組織的研究報告,為全球零碳行動提供數據參考以及行動建議,以加速推動產官學在低碳領域開展更為廣泛的合作。